000
文章详情

民魂:中国好人袁贤光采访记(1)

 二维码 162
发表时间:2018-11-12 15:45作者:薛斌来源:郴州新报·好人好报

编者按:

中国好人袁贤光离开我们两年了,但他的精神、品格、情怀还在,他的魂魄还在。这是中华民族的精魂,有5000年的渊源。它融入了江河大地,融入了心灵血脉,化为形而上的永恒存在。

一段时间里,越来越多的人向笔者打听,关于这位老人的报告文学写出来了吗?笔者总在应付着:快了!快了。不知有多少人迫不及待,必欲先睹为快。现在笔者终于下决心将其中的部分章节发表出来,一则为安慰老人的在天之灵,一则为呼应人们的渴求,同时也让长期紧绷的神经、稍稍舒缓一些。

民魂:中国好人袁贤光采访记(1)

640.jpg

春节,你给谁打拜年电话?

每年春节,袁贤光老人的第一件大事,就是给他惦记的困难群众打拜年电话:2013年春节打了1106个,2012年春节打了1069个,2011年春节打了1015个……这些,都是笔者从电信局和移动公司调单出来的确凿数据。

袁贤光,湖南省宜章县原商业局副局长兼党总支书记。在当地,他有很多称号:“永不下岗的活雷锋”“义工一号”“编外信访局长”“编外监察局长”等等,他先后被评为“郴州市文明市民标兵”“湖南省义工学雷锋标兵”“中国好人榜”2013年登榜的“中国好人”。

采访袁贤光,始于2010年10月。

退休20多年,袁贤光每天早晨7时50分准时出门,提一只颇有份量的蓝色帆布资料袋,脚步匆匆。土改剿匪时受过伤,腿有点瘸,肩膀一晃一晃,但步履稳健,踏地有声。老树根一般的大手,沟壑一样深的皱纹,皮肤黝黑,目光灼灼。这位老人总体呈现于人的,与其说是岁月沧桑,不如说是山海投影。

在街上,在桥下,在村巷里,他一边走一边笑着与人招呼。那么多的熟人,那么多的亲人,那么多的关切,应接不暇。这时,他满脸的纹路绽放开来,温暖灿烂如春天。

但他爱哭。有时甚至哭得难以自抑,嚎啕失声。他的大爱大善,大情大义,大快乐,大幸福,似乎都汇集到那热辣滚烫的涕泪滂沱中了。

这一切,都源于他的牵挂和担当。

无边世风来眼底,万家忧乐在心头。这块土地上父老乡亲的凉热冷暖、疾苦痛痒、生生死死,以至柴米油盐,在他心里装得太多了,一天难得有轻松的时候。

采访中,笔者常常想,一个老共产党人的心量到底有多大,肩膀到底有多宽?



不老的肩膀

第一次采访袁贤光,才坐下来,他的手机就响了。手机铃音歌曲是《小背篓》,音量很大。他接听完电话,提起身边的蓝色帆布袋就走:“里田乡有个村民找我,电话里哭得很伤心。对不起,以后再谈!……”他抹着泪水匆匆出了门。

一连几天约不到采访时间,笔者只好跟踪采访。

打电话向老人求助的村民叫李诗丛,他读高中的儿子李志勇一年前查出白血病,在家用土药治疗,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。

当天,袁贤光就赶到离县城50多公里的里田乡上里村看望李志勇,接着跑县大病救助中心,跑县慈善总会,为李志勇申请了7500元紧急救助金。

这种类型的白血病必须施行骨髓移植手术才能根治,但要好几十万元。袁贤光联合县内几位劳模发起募捐,带领义工们往学校、机关、街道跑,早出晚归。

然而祸不单行,不久,李诗丛自已也查出胃癌晚期,一家两个癌症病人都住在县人民医院,一个在内科3楼,一个在外科7楼。袁贤光白天为父子俩募捐,晚上到医院看望照料他们,跑了3楼跑7楼。

老伴胡金莲见他喉咙嘶哑了,小腿肿胀溃疡了,着急地说:“老袁,你不能倒啊!”她自己也跑到医院帮着照料病人。

李诗丛动了手术,儿子李志勇的骨髓配型也找到了,但移植手术治疗费还差十几万。

情急之下,袁贤光在两名义工陪同下赶到广州,请求医生先动手术,待医疗票据出来,到“农合”报销后再补交不足部分,但医生直摇头,说没有这样的先例。

袁贤光找出自家房产证到银行贷款,银行说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房子,不能作抵押。他急得直掉泪:“怎么办!怎么办!”

带着两名义工,他又来到广州,“扑咚”一声跪在医生面前。医生连忙扶起老人,问:“患者是您什么人?”袁贤光哭得一时说不出话来。听了随行义工的叙述,医生感动了,向领导请示后立刻排出了手术日期。

手术十分顺利。出院当天,李诗丛、李志勇父子来到袁贤光家里,几个人紧紧相拥,泣不成声。

袁贤光对笔者说:“这两个晚上我睡得好香,做好早饭,老伴叫我才醒过来!”

但笔者知道,他睡得香甜的时候屈指可数,他操心的事情太多了。6年多来,笔者粗略统计,他平均每天要接待5起求助者,回应43个电话,看望4个长期关心帮助的对象。人们说他“不吃百家饭,操尽百家心”。

下岗职工张太树与袁贤光的相识纯属偶然。

那是2005年夏,一天,袁贤光在县城大市民超市门前听一位环卫女工投诉,却惹恼了身后一个擦皮鞋的人:“你们还要啰嗦好久?”袁贤光转过身,笑着道了歉,但见他擦皮鞋时眼睛几乎凑到了鞋面,于是跟他攀谈起来。

男子叫张太树,50多岁,是一家县办煤矿的下岗工人。他在井下做了20多年采煤工,眼底膜受到损伤,视力越来越差,企业破产后只能到县城街上摆地摊擦擦皮鞋。

此后,路过时,袁贤光总要跟张太树打个招呼。

有一阵,没见张太树摆摊了,有人说,张太树两个眼睛完全失明了。袁贤光四处打听找到张太树家,这才知道这个家庭非常不幸:儿子患严重脊椎炎,长年歪在床上连生活也不能自理,妻子患子宫颈癌,正等着钱动手术。张太树本是好强的人,现在忍不住大哭:“袁老,这可怎么办呀,怎么办呀!”袁贤光流泪揽住他的肩膀:“不怕,不怕,张师父,我们一起来想办法!”

眼前最大的难处是张太树的妻子和儿子都没有户口,妻子原是农村姑娘,结婚时户口没迁到丈夫工作单位,后来娘家没人了,连同她的户口也被注销了,儿子随母,也没有户口。

袁贤光到县公安局户籍股咨询,答复是一定要有原始凭证才能补办。张妻没有出生证,虽然所在村、组都开具了证明,但户籍股的干部说不行。袁贤光又到村组找了十几个人作证,也不行。后来到乡政府和张太树原单位开过好几次证明,都说不行。老人家跑来跑去,终于在村里族谱上查到了张妻出生的原始记录,前后折腾了大半年时间。

接着,袁贤光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,为张太树的妻子和儿子办好了户口、医保、低保等证件,安排张妻住院,为张妻报销医疗费,申请大病救助金,申请特困救济……袁贤光成了这个不幸家庭的依傍和支柱。

碰上难事,张太树就拿根棍子,摸摸索索,找到袁贤光家,谈完事,袁贤光搀着送他回来,路上两个人亲亲热热,有说不完的体己话……

张太树对笔者说:“我眼睛看不见,县里那些部门和单位又都不熟,政策也不懂,要不是袁老,我这个家怎么办?我知道下辈子也无法报答他老人家,我只求认他做个干爹,你猜他怎么说,‘老百姓才是共产党的亲爹娘呀,张师傅,我是共产党员,是为老百姓做事的!’……”

(未完待续)